清水の舞台より飛ぶ美人

清水の舞台より飛ぶ美人

Young Woman Jumping from the Kiyomizu Temple Balcony
with an Umbrella as a Parachute

鈴木春信 Suzuki Harunobu
作品年份 1765

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Collection
錦繪 / 彩色木版畫 color woodblock print
24 x 20.9 cm
1765


-

這件作品源於鈴木春信創作的暦, 描繪一名女子撐著紙傘,縱身跳下清水寺舞台的瞬間,就像是在空中飛舞著,既夢幻卻又充滿著悲劇色彩。

這樣的情景和結構正是挪用了「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下りる」傳說的典故和視覺佈局。這種借喻的手法稱之為「見立繪」。春信非常擅於描繪見立繪的作品,據說在江戶時代,描繪和歌、詩歌以及文學經典場景的見立繪非常受到歡迎。


Smart Museum of Art Collection / 另一個江戶時代刷摺版本


日本有一句諺語為「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下りる」,意即從清水舞台跳下而未死,就能獲得神明庇佑,使願望成真。江戶時代更在民間戲劇的影響下,流傳著撐著傘從清水舞台往下跳,就能成就戀情的傳說。

於是許多人為了祈願,而紛紛效仿跳下清水舞台:祈求愛情、祈求達成心願、祈求自己病痛消散、祈求母親眼病康復、祈求能多一點空閒時間……等各種願望。

根據《清水寺成就院日記》紀錄,光是江戶時代1694年至1864年,從清水舞台跳下的就有234人,而跳下的次數卻是235次,意味著有同一個人跳下兩次。這當中僅34人死亡,生存率高達85%,原因是當時舞台下方的樹木繁茂,土壤鬆軟,較不易致死。為遏止此風,明治政府才在1872年頒布禁跳令。

而這一切,皆來自於十三世紀初,鎌倉時代《宇治拾遺物語》記載著這麼一段從清水舞台跳下的故事:很久以前,有一位名為忠明的検非違使(相當於現代的警察),有次與一群京童(有多重意味,通常指「京都的孩子」,在此指涉於京都四處遊蕩的町奴(小混混),常見於古代典籍與文學)在清水寺吵架並拔刀對峙,但忠明寡不敵眾,為了死裡逃生,情急之下他拆下木門夾在兩旁,便縱身跳下清水舞台,在一陣風的吹拂下,竟如小鳥般安穩地落地。

-

京都清水寺舞台



京都清水寺位於京都市東山區清水,於西元778年前後由延鎮上人起造,山號為音羽山,主要供奉千手觀音。為棟梁結構式寺院。正殿寬19公尺,進深16公尺。

大殿前為懸空的「舞台」,總共鋪設超過400面檜木板,由139根巨圓木柱支撐,每根都是樹齡超過400年的櫸木,全使用木榫結構搭建而成,舞台高約12-13公尺。



-

延伸介紹和清水寺與「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下りる」有關之作品



雪月花・十八・山城・清水花・さくら姫 / 楊洲周延 / 1884



東海道名所之内・京清水寺 / 歌川広重二代 / 1863



都名所之内・音羽山清水寺 / 長谷川貞信

-

◾ 見立繪

是江戶時代日本繪師廣泛採用的一種繪畫構思概念。藝術家以相似性為媒介,喚起聯想並將對象物拆解的手法。將自身的經驗、思維進行聯想與類推後,使用藝術表現將真正的核心部分轉化,並賦予與原本對象物的實際功能、風格等完全迥異的意象,創作出全新的腳色、意涵和概念的藝術創作手法。「見立」手法的應用非常的廣泛,除了繪畫以外,花道、庭園、歌舞伎乃至俳句等等的各類藝術領域作品裡面,都可以看的到「見立」手法的應用。

浮世繪版畫的世界裡,顯著地將「見立」納入繪畫思維裡,而被納入「見立」手法的畫即稱做為「見立繪」。隨著大眾社會的發展,教育的普及下,讓一般大眾階級的鑑賞者也開始能接受並欣賞「見立繪」,並盛行於大眾社會中。「見立繪」的表現方式,有時以畫的主題,或有時以民俗的故事或流行趣事等等成為畫中的核心部分,鑑賞者在觀賞「見立繪」之際,會因為核心部分的細膩的表現,繼而擴大、延伸想像並藉以此來獲得樂趣。

◾ 
鈴木春信

鈴木春信早年在京都學藝,創造了多色印刷版畫,因為很像美麗的織錦,也稱為錦繪。據說錦繪也曾受到明清拱花印法的啟發,在拓印時往往壓出一種浮雕式的印痕。春信在短短五六年之內創作了20多本插圖書和600幅木刻版畫,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美人畫。他所畫的那些手足纖巧,體態輕盈的仕女,都有著一種淡雅秀氣之美。而那與世無爭般沒有表情的面部描寫,也是春信作品的特徵之一。 春信的繪畫,有著錦繪初期蒼白柔和的色彩運用,他將和歌、俳句、文學以及當代的風土民情都放進作品裡,作品因而散發著一種抒情的風韻及以詩的意境。


關於浮世繪的歷史 History of Ukiyo-e


-


文字圖片資料來源 / 音羽山 清水寺、足立区綾瀬美術館、千葉市美術館、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、Smart Museum of Art、故事ことわざ辞典、kotobank、美術館 collection、

返回網誌